60%的高考成绩,30%的面试成绩,加上10%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7月7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公示了以综合评价方式录取的考生名单,根据记者了解,综合评价的总成绩由上述三部分组成。
与以往5%的自主招生试点,以及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历年来开展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不同,今年是两所高校首次在上海及浙江地区试水“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其中,上海此次共有1201人通过考核。
根据国务院2014年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教育部出台的配套文件,考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将于2017年全面实施,与之相随的将是一根足以影响高中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全新的“指挥棒”——未来,高校将根据“两依据一参考”录取学生。其中,“两依据”分别指统一高考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指的是考生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
随着高校招生多元评价体系发展的趋势,想要通过“裸考”(即无任何加分,仅凭高考成绩报考高等院校)进入名校的名额正在逐年递减。如何具体落实“两依据、一参考”的全新录取制度,尤其是今后一段时间,高校在招生时如何兼顾公平性与科学性,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重要指标纳入选拔过程,是社会各界颇为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复旦和上海交大所推出的综合评价尤为引人关注。
综合评价录取方式试水效果如何?
“综评”与现有“自招”有何区别
尽管高考过去已经快一个月了,但宁啸威才刚松了一口气。这期间他一直在为参加综合评价的面试做准备。来自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他最终被复旦大学技术科学实验班录取。
“我们学校排名在年级前5%的人几乎都报名参加了复旦或交大的综合评价。”宁啸威告诉记者,今年首次推出的综合评价在报名条件上并没有什么限制,因此他两所高校都报了,“高考分数出来后,若都过了两所学校分数线的人,这时就只能选择一所参加面试。”
宁啸威最后选择了复旦,“尽管这次综评只针对上海和浙江招生,但是按照1∶1.5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的名单,入选的人挺多的。”
复旦的面试分两天进行。复旦差不多出动了具有六年工作经验以上来自文、理、医不同背景的正职教授400人次参加考核,每名考生要分别与五位教授进行1对1、共计75分钟的面试。“面试的问题多是关于个人经历方面,包括兴趣爱好、社会实践经验、未来规划等,再就是学科学习方面,以及对社会热点的观察与分析。”宁啸威坦言面试时有些紧张,“五个教授关注的侧重点不同,有教授喜欢不断质疑你的回答。但总的来说,面试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素质。”
与宁啸威不同,来自七宝中学的施轶炜早在综合评价面试前就进入了“考后放纵”模式。获得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的他,通过了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被该校机械工程专业录取。
“自招虽然是面向全国招生,但报名条件上有比较多的限制,还要求有科技创新方面的奖项。”施轶炜说,上海交大是他从小的目标,他也报名了该校的综合评价,“就是多一道保险,但自招结果在综评面试前公布,我自招过了就没去参加综评的面试了。”
与综合评价根据高考成绩筛选面试人选不同的是,高考成绩公布前,施轶炜就参加了自主招生的笔试与面试,“老实说笔试有点紧张,感觉难度比高考大,交大对数学(必考科目)还有最低分的要求。”
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面试采用的是两轮一名考生对三位教授的形式。“大多数问题还是围绕着我获奖的经历以及以前研究过的课题,感觉他们看中的还是考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施轶炜提醒,“面试时要诚实作答,不能夸夸其谈。也不能让考官觉得是在背答案。”
海风教育的资深招生政策分析师郑文丞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综合评价与自主招生面对的考生虽然有重叠,但自主招生选的是有学科特长以及创新潜质的人,“即我们所谓的偏才怪才,综合评价则更偏向综合素质高的考生。”
他认为,综合评价和自主招生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招生,不失为一种“捷径”。综合评价虽然是第一年试水,但给了考生更多进入名校的机会。
对此,宁啸威和施轶炜都表示赞同。“现在单靠拼高考成绩想进入名校的几率越来越低了。在复旦和交大的上海生源里,靠‘裸考’录取的10%都不到。”
仍欠完美的各类“自招”
理想的高校招生是在统一考试的基础上,实行可信的综合评价。但近年来,高校招生腐败案件呈多发趋势,自主招生、补录及调换专业3个环节成为招生腐败重灾区。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被查,“不排除因招生问题”,就是一个典型。
有网络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建议,应该取消一切容易滋生腐败的自主招生政策,恢复“裸考”。对此,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恢复“裸考”是一种倒退。
由于综合评价招生与2017年的高考改革相契合,有预测,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取代目前的自主招生。熊丙奇认为,综合评价的新意在于上海首先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上海高中生在高中三年中将参加10门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以等第计分。而整体综合评价录取的操作,与此前南科大以及浙江试点“三位一体”改革的高校招生,其实并无二致。
事实上,用多把尺子选拔更多良才,正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根本目标。但在目前探索的自主招生制度中,高校占据了绝对强势,与之相应的考生自主选择权却未见彰显。
“综合评价和自主招生虽然在选拔理念和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最终都会导致学生为了获得高考优惠录取,刷成绩,刷个人经历,又回到拔尖的老路上。”郑文丞也有担忧。
中国已经实行10年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目前遭遇社会广泛质疑,原因包括没有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变为大学抢生源的手段,值得教育部门和高校反思的。
熊丙奇建议,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要更进一步,只需要在目前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中减少一个环节,即不再要求这些学生填报志愿参与集中录取。
“如果实行这样的改革,由统一高考成绩可以保障基本的公平,大学则可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要求,自主提出高考成绩要求,并用不同的指标、权重评价学生,更重要的是,由于把选择权给了学生,高校的招生理念、育人理念都必须改变——有了选择权的受教育者,就有了监督权和评价权。”
“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选择大学,由此建立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熊丙奇阐述。
链接:复旦、上海交大两校探索人才选拔重要节点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全国22所高校启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复旦和上海交大即为参加首批试点的两所高校。
2006年:复旦、上海交大率先试行“深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高校自主接受考生报名,经学校综合评定合格的考生获预录取资格后仍须参加高考,高考成绩作为重要参考。同年,复旦推出“千分考”。
2008年:复旦、上海交大自主招生录取比例首次超过高考“裸考”录取比例。复旦推出“直推生”政策。
2009年:北大推出 “校长实名推荐制”;同年,清华、上海交大等5校实行自主招生联考。
2010年:“北约(包括北大、复旦大学等13校)”、“华约(包括清华、上海交大7校 )”以及“卓越(包括同济等9校)”等自招联盟相继建立。
2014年:上海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鼓励把学业考成绩作为名校自主招生的初试依据。2015年起“千分考”将退出历史舞台。
2015年,复旦、上海交大试水“综合评价”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