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很多人都相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将对世界产生颠覆式的改变。如果不相信呢?可以看看滴滴打车、看看微信。甚至还有人说,现在股票为什么会如此暴涨暴跌,或许跟微信的普及也有关系,信息扩散非常快,要买一起买,要卖一起卖,所以涨也涨得快,跌也跌得快。
鉴于移动互联网不可估量的价值,各行各业都在争分夺秒的向移动互联网转移。教育领域自然也不甘落后,移动学习现在也备受关注。加拿大学者巴格利曾经分析了新媒体联盟于2004年到2012年期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他说其中先后提出37项新技术,但是只有7项被后期的4份地平线报告证实,这7项分别是:基于游戏的学习、移动学习、情境感知运算、社会化计算、电子书、基于动作的计算以及学习分析技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后面这几项技术,其实都和移动学习多多少少有点关系,比如基于游戏的学习和移动学习很难断开联系,而情境感知运算、电子书等也都依赖于移动设备,而现在处于研究热点的学习分析技术,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移动设备提供的各种数据。
那么移动学习都有哪几种模式呢?我自己感觉,目前来说,至少可以笼统地分为如下三种模式:碎片式学习、情境感知学习、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互动式学习。
所谓碎片式学习,这是利用移动设备的第一个特点:随时随地和你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让学习者将零散时间利用起来,学学数学,练练英语,听听公开课,既学知识又练听力。
所谓情境感知学习,这是利用移动设备的第二个特点:知道你在哪里。商家知道你在哪里,给你发的广告,让你很难拒绝。如果换成学习信息,“欢迎你来到北京动物园,你想了解一下大熊猫的历史吗?”站在大熊猫面前,你说你想不想了解一下?这就是博物馆科技馆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麻省理工学院曾经做过项目,让学生拿着掌上电脑,让学生去穿行,去解决问题;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也推出了EduAdventure系统,教师可以在后台编辑游戏化学习课件,学生拿着平板电脑可以在城市里、校园里、公园里开展基于情境的探究学习,深受师生喜欢。
第三种模式是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互动式学习。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试验平板课堂,学生和老师人手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学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看看微课,做做虚拟实验。不过目前最常见的方式是这样的,教师在电子白板上打出一道题目,然后发送到每一位同学的平板电脑上。同学在自己平板电脑上做好以后,就可以提交到服务器端,教师就可以在白板上调出同学的答案,并选择若干答案进行点评。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这种学习模式的最大特点的话,我觉得可以用“互动”。在传统课堂中,老师提一个问题,一个同学举手回答,他们在互动。但是我相信旁边还有一些同学,在脑子里也跟着互动,这些同学都进入了这个“互动场”,真的在学习,但是班里还有一些孩子,他们或许从来都不想,因为他知道老师一学期都不一定会提问他,就算真问到了,只要回答“不会”这事儿可能就过去了。但是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所有的答案都被记录下来了,就算老师真的不管他,父母会不会看一下,“孩子啊,10道题目错了9道,就算全选C,也不至于这么差啊,你在学校到底干什么啊?”当然,记录下来的意义不仅于此,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肯定有助于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第三种学习模式可能是最重要的,但是就长远来说,第一种、第二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生活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越来越重要,而移动学习的前景也就注定了越来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