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芥末堆在拜访上海STEM云中心时,这个研究过编程、3D打印等一系列STEM课程的负责人张逸中曾表示,目前市面上的3D打印课程饱含着对现代技术的迷恋,以教学生使用3D打印技术为主,而STEAM教育应该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教会他们科学的解决问题思路为导向,不应当拘泥于具体某一种技术。他拿出几本3D打印教材,这些教材上虽然封面冠以STEAM的名头,但课程内容以教授3D打印机原理以及打印已存在的事物为主,看不出他们的课程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何老师的3D打印课程却不是这么教的。
何老师在学生间又被称为贝勒老师,他留着络腮胡子,笑言自己是满清皇族后代。这位钻研了3年3D打印创新课程的老师已经研发了几套基于3D打印技术的课程。他目前是创酷营的外聘专家,正研发着3D打印课程,并在几所公立学校以及各类科技场馆中进行实验磨课。
他告诉芥末堆,当他的课程拿到知识产权后,将会被提供给北京市科协、教育局等单位,供其购买,规模化复制推广到全市。
STEAM 课程 VS 贝勒何老师的教学方式
从目前的 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的教法上分,可以划分出两类:
一类是融会贯通即以解决问题为首要的逻辑来牵引教育过程的,如上海STEM云中心等机构,他们会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某节课要解决的是“花盆土壤干了不能自动补给水”的问题,那么老师会先让学生理解温度、湿度等基础知识原理,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机器人拼装制作出自动浇水机器人,可以通过编程制作反应软件与硬件联动,或者直接用手工创客的方式自行DIY出产品解决该问题。教育机构可能不拘泥于实现手段,或者会以某几种手段为主。3D打印课程一直因为打印时间长,打印材料单一等一系列原因不成为制作产品的首选手段。
还有一类,是通过类似于3D打印等工具来实践,同时教授与之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以3D打印技术为基础的机构主要以该技术为重心教授孩子知识,学习牵涉到建模打印又显得特别“重”,基于这个大前提,有工匠情怀的何老师却还是选择了3D打印技术做课程的重头戏。
何老师的3D打印课程是如何教的呢?他直言:“我讨厌STEAM,我不希望被这样定义,STEAM的课程来自于国外,在中国的课堂里并不能完全适用。”他没有按照STEAM的制式来教学,他的课程中会教学生建模,教学生打印技术,但在这些课程内融入历史、地理、生物等各类课程元素。他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很好地与3D打印技术结合,没必要拘泥于STEAM这五个偏重理工科的单词。当然,他的课程形式依旧是项目制的,只是在强调解决问题的同时会教授3D打印技术,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主要以3D打印技术为主要解决手段。他将孩子们分成不同的组,组内分工,一个学生学建模,一个同学设计、一个同学做展示,而每一个步骤需要组内所有孩子的讨论来得出,老师并不会帮太多忙。
3D打印课程自带光环:小学学生两小时能学会建模
“他们真的让我很吃惊,两个小时,这帮三四年级的孩子就学会建模了!”课堂间隙,贝勒老师笑着对芥末堆说道。“我对他们说,如果今天学不会建模,3D打印你们就甭凑热闹了。他们一个个学得可用心了。”贝勒老师得意地笑道。这次的课堂在北京的一所公立小学,学校以合作的方式让贝勒老师的课程进入,贝勒老师可以让自己的课程在该学校实验,学校则能让孩子接触到3D打印这门新颖的课程。
这次的课程内容是让参与的孩子打印出整个学校的五栋教学楼。“因为他们学校要搬家了,校方也是想做个纪念。”何老师解释道。十几节课下来,不同组别的孩子们对自己组负责的楼栋进行观察,测量,再学习编程,建模、打印,上色完成全过程。
打印成品的那堂课上,因为打印需要十来个小时,学生们可以先走,但离开的学生并不多。教室里,很多孩子还在调试着模型,不少学生左看看这台打印机,右看看那台打印机,也有一些孩子在做着明天要呈现的课件,舍不得离去。一个驼着背的男孩跑到何老师身边,“老师,我这堂课表现得如何?可不可以拿今天的小赛车?"孩子微低着头害羞地看着何老师。“这堂课你之前表现得很不错,但之后踢断了一次电源线,几栋楼都得重新打印了,功过相抵,下回看你表现。”何老师不动声色地对我笑了笑,男孩子走后他对我解释道:“小赛车是用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作为每堂课的奖品。孩子们都很喜欢。”
贝勒何:我希望一直教给孩子最新的技术
“我以后说不定可以带着他们打印更多东西,目前连打印活体的技术也出来了,没准我以后能放在教育里。”何老师也在此前表示,之后他会在教育里加入VR技术。“但我不会涉足其他的技术手段与领域,我希望把最新的技术教给孩子。”他强调道,“我个人认为以某一种技术为主要解决手段的教学方式可能对这种技术的研究会更深,不拘泥于何种技术的教学方式或许在教的层面上会更浅层,反倒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任何一种技术,毕竟课时也是有限的。”他补充道。
目前,创新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课程进入公立校都遇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课时时间有限,学校的配合度有限。那么在学校提供的有限资源里,如何让教学发挥最大的效力,即让学生更多地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则是每个教育机构所头疼的问题。从目前来看,他们的教法不同,逻辑也不同,但终究教学目的却是一致的,具体谁的效果好,只能让时间来验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