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ALTSCHOOL:解决问题,更要发现问题
去ALTSCHOOL连锁小学任何一所参观,也许你都会感到失望,它没有让你仰视的大门、华丽的校舍,只是就地改造旧金山当地不大的民居。
例如,靠近旧金山FORT MASON的那所,教室空间狭长,没什么书桌,只有最简单的书柜,以及满墙的便利贴。
甚至,你第一眼看到ALTSCHOOL,也许会把它错当成一家创业公司,大整块的玻璃墙、自然采光、数不清的苹果电脑。兴许你还能看见一群12、13岁的孩子在会议室里做瑜伽。
这所学校是前Google+创始人Max Ventilla在做的一个个性化的教育机构,近期完成了新一轮1亿美元融资,投资者包括Facebook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
ALTSCHOOL想要重新定义教育,组建一个学习型社区,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互相辅导。所以,Vertilla把学校称为“蒙特梭利2.0”。
大家都知道蒙特梭利的学前教育是混龄的,3-6岁的孩子在一个班级上课。而在ALTSCHOOL,即使中小学也是混龄的(学前班到1年级、2年级到5年级、6年级到8年级)。
就像小豆豆读的巴学园一样,同一个班里不同学生上的课程不同。譬如:一个擅长数学的3年级孩子可能在上着5年级孩子该学的数学课,而阅读课仍然与他同龄的孩子同步。这样一来,每个孩子都能发现自己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弱项),但也有比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强项),他们也许羞于向老师提问,但很乐于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
再譬如,即使围坐在一起进行阅读训练,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和要求的学习成果也是不同的。譬如,对于阅读水平已经很高的学生,老师会要求他将文章改编成剧本,或做改写。而对于阅读理解能力尚需帮助的学生,也许只是回答几道互动问题。
在这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被否定,学生被鼓励,不单单做一个问题解决者,更是一个问题发现者(not just be a problem solver, but a problem seeker.)
在这里,小小孩用平板电脑,而大一点的孩子用手提电脑,他们通过电子产品来完成定制的课程、项目和活动。老师每天会将当日的任务发送到学生的PLAYLIST,活动也许包括在khan academy的网站上做20分钟数学,或者与同学合作创造细胞的一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后提交文档或照片,老师及时追踪、并评估学生的学习。这样,老师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功课,于是离因材施教又进了一步。
在这里,孩子每周都要外出考察一次,实地探访博物馆或参加科学研讨会,接触更广阔更真实的世界。除此以外,比起传统的学校,老师还被赋予了更多创造的空间。在为开学做准备时,老师没有为教学购买家具,而是保持了教室空白的状态。他们的期望是学生能参与到教室设计中的一部分。开学后,老师请专家教他们“设计思维”,也会带他们去校外参观,去寻找教室设计的灵感。在ALTSCHOOL的老师看来,“没有学生的想法和参与,你是没有办法也不可能布置出一个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学习环境的。”
在ALTSCHOOL正式开学之前,老师会和学生聊天,以期勾画这这个孩子详细的学习者档案。此外,老师会把一些数学、语言问题给学生,但他们做得对错并不重要,重点是老师需要更了解学生本身的性格癖好。
“我更关心,在这些数学问题中他们选择了哪些去做?为什么?他们是如何思考、和解答的?”
“我问他们,如果你们能随便设计学校,那你们想要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孩子的奇思妙想能让教育者看到他们的偏好,以及有趣的想象力。”
由此,学生档案里,除了基本的个人信息,还有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强项和弱点、个性偏好等等。这些档案成为ALTSCHOOL为学生制作个性化学习计划的依据。依靠软件的帮助,老师会根据学生现状来制定全年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最终细化为每周都会更新的游戏清单(playlist),学生每天在这些清单上挑选不同的项目学习。当这些清单完成,意味这他们掌握了一项项的学习目标。
也许Max Ventilla颠覆教育的最初动力来自他自己的孩子,但现在却更坚信,用技术手段帮助孩子自我学习、自由探索,这才是属于未来的教育方式~ 2美国-Tinkering School:东敲西打学校
Gever Tulley 原来是位软件工程师,有一次公司圣诞聚会时,他和同事聊起了小时候在家附近的森林和沙滩,和哥哥们的各种探险经历。然后感叹,现在的孩子都被过度保护,父母给孩子划定的安全区域日渐缩小,但这也阻断了孩子探索世界,与周围环境互动的机会。
束缚的结果是,他们变成了“消费者”,而不是一名“创造者”。
于是,他发起创办了一所学校——东敲西打学校(Tinkering School),这里没有课程,没有考试,只有工具——木头、钉子、绳子、轮子,和木匠所需的各种电动工具。他相信给孩子工具,材料和一定的指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意会让你大开眼界。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自己动手打造一搜木船,所有的孩子都能挤上去。
想过用一个超大的帆来拉火车吗?
花了整整一个星期,孩子们完成了。
拥有一座树屋是很多人的梦想。
每个男孩都会幻想自己骑摩托车的模样,但哪有自己亲手做出来的这辆拉风。
Tinkering School 的口号是:想,做,修补(Think, Make, Tinker),因为Gever Tulley 相信儿童在动手操作和建设的过程中,能学到无可取代的经验和真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开始只是在图纸上
但最终纸上的蓝图,会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譬如说,这个自己搭建的Playground。
所以,他非常愿意把这些看似危险的工具交给孩子的手上(8岁以上)。
这些不再是小时候父母从玩具反斗城扛回来的Bob the Builder玩具了。
都是真家伙,用的也都是真材实料。
学校的孩子与其说是在建设,不如说是在探索和实验,他们沟通、合作,学习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常常会遇到设计的想法无法落实,碰到各种困难,但学校的氛围就是鼓励试错,以很积极的心态看待困境,允许孩子以“玩的心态”面对各种不顺利。只要有足够的耐心,自有惊喜出现。
Gever Tulley说,他一直以“逃离速度”(Escape Velocity)来评价一个项目,即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是否容易分心,以及建造好之后孩子是否就把它抛在一边,还是愿意继续探索、玩耍和修正。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就是尽可能延长孩子的探索兴趣。
就像孩子搭好LEGO,能自己编故事玩上好半天。Tinkering 的项目也具有这个特点。譬如,这个孩子自己搭建的playground。
有什么比按着自己的兴趣,亲自设计和搭建一座 playground 更让人兴奋的呢?
这其实不是Gever Tulley第一次登上TED舞台,在2007年的时候,他曾经做过一个“你应该让你孩子做的5件危险的事”的演讲。只有接触危险的事情,孩子才可以积攒到宝贵的经验——克服恐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承担后果,继而担负责任。 3芬兰-Me & My City项目:沉浸式体验学习
“最短的上课时间、最少的考试和最平等的教学”是外界对芬兰教育的评价。
芬兰教育与文化部于2009年设计创立的Me & My City项目,因其创新的理念,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和关注。2014年,获得”欧洲企业推广奖“和“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奖”。一句话,Me and my city项目是将小学教学大纲和体验式教学创新性的融合。
ME & MY CITY的创立愿景,就是培养孩子们的创业思维和企业家精神。有了创业的能力,这些年轻人未来能更好地去发现和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这是一个面向芬兰所有小学六年级学生(12-13岁),帮助他们学习有关创业、经济和社会的“沉浸式体验学习”。主要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将在校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模拟的社会中去。
上海有一个“星期八小镇”,那是一个让小娃娃们体验不同职业的商业项目。那么“Me and My City”就是一个由政府资助的,更真实地让十几岁的少年们学习他们在社区中的角色,以及了解社会是怎么运转的教育项目。
“我的城市”是一个占地约500平方米的模拟性微型城镇,由活动隔板搭建而成,包含15-20个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70个职位。
进入“我的城市”之前,70名小学生先在自己的学校接受理论课。授课老师需要事先参加专业的培训课程,再由他们给学生上十节理论课,话题涵盖社会、经济、商业、创业等领域,比如:“为什么要交税?”“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同的职业领取不同的薪水?”。
课堂学习后,学生们就可以进入MYCITY,进行模拟体验式学习,尝试将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
进入MYCITY,小学生们穿上工作服,就变成了成年人了。他们上网搜索职位、写简历、申请工作、面试,然后上班工作,领取薪水,付税、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确保个人收支的平衡。
例如,选定职业后,小市民们可能需要依据自己的职位,设计一项服务或产品,并设法申请获取政府或投资机构的启动资金,然后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出售自己的服务或产品;拿到盈利或工资之后,他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买入别人的产品,继续拓展业务,或转而做其他的投资。
MYCITY有一套自己的银行和金融系统,因此,所有成员的开销、流通产品的购买价格、销售状况、工资水平等各项数据都会由IT团队在后台进行实时更新。在项目之后,孩子们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清楚地了解“物”和“钱”是如何在政府、个人和企业、非营利机构等间流动的,从而更直观地了解社会的运转。
因为MYCITY是用活动隔板搭建而成的,所以在不同的城市,它可以很方便地被改建成和当地类似的样子。他们也会和当地企业建立合作,所以MYCITY中出现的公司常常是当地真实存在的公司,仿真度非常高,因此孩子们在玩中学的兴致很高。
这种并非以单向的授课方式来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而是把大纲融入角色扮演和更广的社会范畴里的尝试和成功,再一次验证了,只有当孩子们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被激发起来。
4印度-河滨学校:化知道为做到
最后,再加一所——印度的河滨学校(Riverside School),一个以“化知道为做到”为教育理念,相信孩子可以改变社区和世界的学校。
校长Kiran Sethi 设计师出生,在2001年时,因为受不了儿子学校压抑的教育方式,开办了一家拥有自由教学空间的学校。她把儿子从学校接回家,在自家客厅建立河滨学校(Riverside School)。
前年,河滨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业。这里的孩子成绩好,富有责任心,具有社会意识,受到全世界各地教育者的关注。
普遍价值观都是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什么也不能做!
河滨学校却相信 “我可以”(I Can),设计师出生的校长,即使转身为教育工作者,在校舍和课程安排等方面,却能处处发现设计的印记。Kiran Sethi相信每一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潜力和学习方式,她关注培养好奇心,同时注重培养每一位孩子的公民意识,鼓励孩子从社会问题出发,模糊生活和学校的界限。只有走出学校,积极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孩子才能从亲身获取知识和体验。
在她看来,任何引领改变的事件发生,从中的人(孩子)需要经历三个过程:
(1)意识(Aware):看到哪里需要改变,因此孩子要有很强烈的同理心、感觉和知觉
(2)能力(Enable):通过意识之眼,想象如何发生这些变化
(3)行动力(Enpower):倡议和做,使变化真正发生。
河滨学校的老师不一定是科班出身,但都对创意教育有着热情和决心。在课堂上,他们用多元有趣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习,从不做知识的灌输者,而是透过大量的发问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生物课上,老师会先端出一盘PIZZA和一盘粪便,让学生通过感官(看、闻、尝等)来感觉事物,进而讲解身体消化系统的奥秘。
同学在第一次办珠宝展失败后,学校会请珠宝制造专家和营销专家来答疑,然后大家重新制作首饰,再尝试用专业的销售技巧成功售卖自己的作品。和普通学校不同,这里的老师鼓励孩子不断犯错,从失败中学习,并给予爱与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