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 传统银行如何突围互联网金融?

2015-12-28

近年来,传统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博弈已被各界炒至白热化。互联网金融企业掌握了最新的大数据,且随着银行客群下沉、互联网金融客群上移,外加混业管制放松,双方的客群交叉地带正不断扩大。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如何有效利用既存的大数据?如何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突破重围?


近日,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举行的基于中国大数据的市场洞察和管理启示国际研讨会上,浦发银行科技开发部副总经理陆小勇表示,互联网公司手里的数据未必够大,而传统商业银行手里的数据也未必就小,关键在于数据质量和能否有效利用。


客群交叉地带扩大


尽管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的确使得银行感到了压力,但事实上,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例如银行做的是存、贷、汇、理财等四项基础业务,而互联网金融也是如此。


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的确改变了游戏规则,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客户获取、机构竞争力,甚至银行业格局正在受到影响。


当前,双方客群交叉地带的逐步扩大也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商业银行谋变的压力。具体而言,起初二者存在互补性,互联网金融填补了传统银行的客户群和服务空白,比如互联网金融关注贷款额度500万以下(更多是100万以下的长尾客户)。然而,二者竞争也在加剧。银行客群下沉,互联网金融客群上移,混业管制放松,从而形成了客群交叉地带服务交叉地带的竞争。


对此,陆小勇也表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关键是场景。比如,银行存在线下优势,注重流程管理,强调规范严谨,讲求诚信、品质、放心;而互联网金融企业具备线上优势,注重交易驱动,强调大数据法则,讲求边界、价优、个性。大数据为银行防范的是500-1000万元损失的风险,为互联网金融做的是驾驭防范500-1001万元损失的风险,银行在这方面的大数据运用非常薄弱。


2015 年来看,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 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863 亿元,不良贷款率1.59%,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长3437亿元,已大幅超过2014 年全年的水平。


数据质量是关键


当前,大数据时代已成了全民舆论和各类商业模式的中心,那么对于传统银行而言,如何真正利用好手中的大数据呢?


陆小勇指出,互联网金融手里的数据未必够大。金融是周期性行业,互联网金融的数据之大,在于更新快、种类多,但是如果没有走过荆棘的波峰和波谷,就还要积累,才能真正可信。


相较之下,传统银行手里的数据也未必就小。传统银行缺乏的其实不是数据,而是挖掘数据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对客户行为分析的能力。尤其是银行间的数据共享是有限度的,主要的障碍在监管和法律方面的问题,这也对数据有效利用形成阻力。他称。


未来,对于银行而言,当前不应该把太多精力花在追求完美的数据质量上。海量数据,快速更新、各式多样、源头众多,让传统的、全面的数据清洗在大数据应用场景中失去意义。数据质量是用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


此外,大数据分析要强调相关性,允许试错,这好比沙里淘金,从大量的相关性中总结沉淀出因果性,以


同时,陆小勇也表示,交易系统和统计报表要强调因果性,要求所有结果可严格回溯到源头(比如总分核对),从源头抓起,防止垃圾进垃圾出尤其是参与人、产品、协议、渠道、时间、财务以及资产、日期、汇/费率等公用信息在内的主数据的质量。


银行突破需三步走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陆小勇认为银行应该对三大方面给予更大关注。


第一,积极推进存量业务互联网化和交叉地带的差异化、特色化。向互联网企业学习,根据大数据定制化服务,并发挥资金成本,资本、风控等优势形成特色,向交叉领域渗透。


其次,要积极打造数字化银行。一方面加快实现银行对客户感知的数字化,实现渠道接触的数字化,自身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客户和银行资产增值的数字化,同时也密切关注互联网+区块链+投行制造等技术发展的影响。


最后,积极筑巢引凤也对以人为核心的传统业态至关重要。筑巢就是要因地制宜地优化银行自身组织构架和运作机制,引凤就是要设立特殊的人才引进、培养和选拔机制,符合互联网创新的需要,特别是对年轻人才的发展。近年来,传统商业银行人才的流失较为严重,而互联网金融企业也成了主要的吸纳场所。